直击低风速风电开发难点 聚焦分散式开发模式创新
——中国中东南部风电开发研讨会在湖南株洲举行
2017年6月29—30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风电事业部承办的中国中东南部风电开发研讨会在湖南株洲召开,共有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
风电企业以及研究咨询机构的7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全国20个省(市)和近70个地方市、县能源主管部门都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
低风速风电”和“分散式风电”两大主题,深入探讨了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的资源特点和并网运行现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资源的建设思路,并确定了2020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的发展目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在这些地区,风资源分散,风况条件更加复杂,连片集中开发模式难以适用,分散式开发则是更可行的方式。然而,低风速风电开发面临着部门协调、征地等难题,分散式风电建设也缺少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些都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幕式上,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的主持下,湖南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株洲市政府、中国工程院、以及中国中车的领导分别致辞。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刘年来表示,近几年,湖南的风电产业取得飞速发展,成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山地风电开发示范省。湖南有着丰富的分散式风资源,主要集中在株洲、郴州、永州、衡阳、娄底、岳阳等区域。未来,湖南将按照三个优先原则开发分散式风电:一是优先开发电网消纳能力较好、靠近负荷中心的区域;二是优先开发建设条件较好,风资源相对较为稳定的区域;三是有序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
株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剑波则指出,目前,株洲正在全力打造株洲动力谷,按照3+3+1的轨道体系,积极培育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下一步,株洲将加大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建成一批风电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荣军重点介绍了中车株洲所的风电业务板块:该所研发了能够适应高温、高海拔、高寒等不同环境气侯条件的风电机组产品,打造了完整的陆上风电产品线。在低风速机组方面,中车株洲所曾在国内率先推出2兆瓦低风速机型,并参与了一些行业标准的制定。
在随后进行的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虽然还存在部门协调、用地等方面的问题,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有着充足的风资源可供开发,而目前只开发了其中不到7%的资源量。同时,随着技术突破,低风速风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升,年平均风速5米/秒的项目,年利用小时数能够达到2000小时以上。因此,未来,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仍大有可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研究员张培群则详细解读了中国低风速地区风资源的最新评估情况。据悉,在机组技术创新等因素的驱动下,全国80米高度风资源技术开发量从35亿千瓦增加到42亿千万。其中,中东部和南方19省(区、市)低风速资源技术开发量由3亿千瓦增加到10亿千瓦。
接下来还举行了几场精彩的高峰论坛。
目前,要真正发展好低风速风电,亟需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其中,部门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如何建立协调机制,使风电在有形的规则内有序发展,是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高峰论坛一以“政企论坛—协调发展不是口号”为主题,嘉宾通过主题发言和圆桌对话的方式,共同探讨了政策协调机制的搭建。
第二场是以“技术与成本的天平”为主题的CEO论坛。低风速地区风电开发面临地形多样、风况复杂等问题,精准测风、精准评估发电量、精细化设计风电场是必然要求;长叶片、高塔筒等低风速机组技术以及定制化设计增加了设备成本;复杂的开发条件也推高了建设成本。本场论坛邀请嘉宾畅谈创新增长方式,寻找定制化技术与降低成本之间的平衡。
此外,如何使分散式风电开发惠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风电与民生的和谐共荣,也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以“分散式风电论坛—县域经济的新引擎”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三中,地方市、县政府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分散式风电开发的一站式服务方案,并一致认为推动分散式风电大发展,能够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减轻环保压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力。
6月30日,“低风速风电技术”和“低风速风场设计”两个技术专题论坛将相继召开,多位企业技术负责人围绕低风速环境发电机技术、山地低风速风电场设计解决方案、智能化运维等议题进行多场演讲。当天下午,与会代表还将参观中国中车旗下的株洲风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