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电网 » 风电企业 » 正文

从上海万德风电看高科技民企为何突围难

日期:2016-03-18    来源:上海观察

国际风力发电网

2016
03/18
14:0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风电企业 万德风电

春天孕育着希望,全国两会给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常态下当有新作为、新发展;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正是新风的“风向标”。

面向“十三五”,上海在全面推进改革和建设科创中心的进程中,将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搭建更大干事创业舞台,推动民营企业为国家发展。2016年上班的第一天,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邀请市民营企业家代表来到市委座谈时强调,我们要特别关注一批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骨干民营企业,使之更快更强地发展起来,为“中国制造2025”作出民营企业应有的贡献。

推进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上海观察》的“企示录”栏目将深度调研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实际情况,重点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短板瓶颈,为民营企业有新作为、有新发展提供建议。

——拥有1.5兆瓦、2兆瓦—6兆瓦全系列国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局面;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实际使用数据令人膛目,6年间发电机无故障,发电效率较同等条件下的传统风电机组高出7-8%;

——拥有风电领域的各类专利60余项,成为国内风电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民营企业;

——是《国家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标准》起草之一的单位,拥有由国内第一批专业从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

——近年来,获得省部级研发项目11项,得到市级项目扶持资金千余万,曾被上海市列为新能源重点扶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这家拥有如此多的优势技术力量的民营风电企业——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德风电”),曾一度被业界视为上海本土民营风力发电整机制造行业的领跑者,在投入了数亿元的投资和经历了10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目前却面临停工停产的窘境。在风电行业的中小企业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国内现有百余家风电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是被兼并就是被淘汰。我们不禁要问,像万德风电这类风力发电行业里的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缘何难以突围?

风电技术创新为宝,企业发展却路漫漫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纯白色的桨叶随着微风整齐地转动,在上海奉贤海湾风电场里屹立着10架现代化的“大风车”,而在其中两架的头部赫然印着“万德风电”的名字。可不要小瞧了这两架在外观上和其他“伙伴”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的“风车”,它们可是代表了我国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制造上的顶尖水平;而“万德风电”四个字也实现了在我国新一代风电整机制造领域中罕见的民营风电企业获得了业界的认可:据统计,投入使用的6年间,万德风电机组在同等条件下比传统风电机组发电率高出7-8%,能在每秒2米的风速下发电,维护成本减少50%。

十年前,正是凭借着在新一代风电整机制造技术上的创新优势,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从研发、生产、制造到售后维护,万德风电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精英团队,准备在风电整机制造领域大干一番。

“我们研发的大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不同于传统风电机型,真正做到了国内首创,可以说打破了我国风电企业依托国外企业或国外技术研发的局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风电设备,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与价格优势,国产化风电机组一般比进口的价格低30%左右,产能平均高出8%左右,而且省去了5%到10%的国际运费,零部件价格也较低,这些优势在当时的国内风电建设领域和出口领域让我们感觉到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谈到企业自己研发的新一代永磁直驱风电机组,万德风电总裁李勇如数家珍。

也正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的检测报告显示,万德风电研发的1.5兆瓦、2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是完全独立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技术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技术标准,它的很多主要技术应用如连续无焊点绕组磁钢固定方法等在国内外未见有相同或类似的报告,可以说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目前在风电机组整机制造市场上主要分为传统的异步双馈式和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直驱式永磁两种。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同的传动和发电结构,可不要小看这个技术上的变化,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取消了传统的增速齿轮箱,减少了齿轮箱的故障发生和维护成本,为发电企业节省15%的维护成本。同时,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并网性能好,低电压穿越能力强,发电效率一般可比传统风电机组提高5至10%。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直驱式永磁风机替代双馈式风机的整体趋势正在加快,已有部分双馈式技术路线企业纷纷研投直驱式永磁风机,而同时采用直驱式永磁风机技术路线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前,李勇一直觉得非常自豪的是万德风电在2009-2010年间连续得到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会的青睐。“2009年,我们的1.5兆瓦永磁直驱样机第一次展出,让我们成为了那届展会参观人数最多的新一代风电机组制造厂家。第二年我们再次受邀参展,甚至我们在奉贤风场的两台风机成为了那届展会的示范基地,当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农业部等部委领导都来参观了我们的机组,”李勇说这对当时在风机销售上还未打开市场的万德风电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然而,虽然拥有这些数据优势“光环”和市场憧憬,万德风电却没有“驭风而行”。因为风机市场竞争、风机价格大幅下降、市场“壁垒”、民营融资成本过高等种种因素,企业至今只剩下两台风机的维护团队和初创研发人员不到20人。在李勇看来,他的风机产品技术性可以与国际知名品牌GAMESA、ENORCON相媲美,且价格只有国际品牌的一半,在上海本土也有客户使用后啧啧称好,却迟迟打不开市场,更不要提将自主研发的永磁直驱风机产业化、规模化。和风电领域里的其他中小企业一样,李勇一直在困惑和烦恼——企业发展瓶颈的解决之道在哪里?

[pagebreak]

民企入行风电瓶颈多,市场包容性有待放开

经历了整十年在风电整机制造行业闯荡的李勇也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从事风电这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遇到瓶颈究竟该如何解决?

在李勇看来,风电市场涌入式的激烈竞争、风机价格逼近成本的下跌等客观条件已经制约了中小风电企业的发展。在2005年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风电制造商,且规模小、技术落后,风电场建设主要依赖进口设备,但在当时“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全国各大发电集团和民营企业蜂拥而至,形成了跑马圈风、风电投资全面开花的局面。李勇也是在这个时候和十几个浙商系的投资人出资1.5亿元成立了万德风电,正式成为追逐风电新能源领域价值洼地的一员。

一拥而上的市场竞争虽然曾创造了2007年一机难求的盛况,但是紧接着也造成了风电制造产能过剩的局面,这几乎让民营风电企业全军覆没。风电行业在经过近五年迅猛发展之后,从2010年开始,国内风电装机虽然仍然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但与之前连续5年总装机翻倍增长相比,增长率明显放缓,风电整机制造者、风电场运营者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资源主要由国企支配等原因,国内市场风机价格几乎逼近成本,这让原本在融资成本上没有优势的民营风电企业更加难以为继。

正因为产能过剩等原因,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随后出台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让小企业进入风电领域的门槛更高。据了解,当时国内的风机整机制造商超过80家,但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整机制造厂商不超过几十家,一些国字号背景旗下的风电企业相对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更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

其次,对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成本高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按照李勇算的一笔账来看,按照行业规律,一台风电机成本完成回收最快也要8年左右,在国内估计要在10年左右,而在动辄数亿资金流的风电行业,加之成本高额的民间融资,很多民营企业会出现成本还没有收回前就已经不存在了的情况,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兼并。

除了投入资金“入不敷出”以及市场的客观条件,风场资源越来越少也是万德风电等民营风电企业一直面临的主要瓶颈。按照行业里的说法,寸土寸金、风场资源有限,现在全国只要稍微有点风电资源的地方基本上都被瓜分完毕,民营企业也有一些,但民营持有风场的比例非常小,因为无论是风电设备制造还是风场建设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国有电力企业凭借先天的政府资源和优厚的融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寥寥无几的民营风电企业竞争压力异常巨大。

同时,入网电价当量也是李勇一直担心的一个因素,比如一台1.5兆瓦的风机每小时发电是1500度,按一年有效发电时间为2000小时,一个拥有33台机组的风场年发电量大约为9900万度电。如果电价下调4分钱,那么一个风场将减少营收近400万元,一旦风场盈利受损,那么放弃风电机组的现象则更为严峻,最终的结果是小型风电企业遭殃。

“民营企业在利润导向的驱动下有着技术创新的迫切动力,但由于自身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身处风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民营企业目前的处境已非常尴尬。因此,风电行业想要彻底复苏必须要有政策做保障,包括国家层级的监管政策、并网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需要落实到位,同时,增加对风电站的建设和运营环节的投资,帮助民营企业脱离困境,增加市场的活力,”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也呼吁给中小企业再“托”一把。

对万德风电而言,“第一个吃它的螃蟹的人”——上海电力实业总公司负责人在使用了万德风机的永磁直驱设备后也给出了忠恳的建议,“万德风电的机组,无论是整体系统,还是低电压穿越、低风速运行、风叶自动控制等优势技术都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地值得肯定,但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符合高端智能装备市场的产品,在技术创新、风场资源配置、资金保障、市场‘破冰’等方面,民营风电企业还有太多的基础工作要做。单纯地从其拥有自主研发的、符合目前行业潮流的风电技术而言,掌握着更多资源的央企、国企应该给予新兴的民营企业或项目一些机会,要让有潜力的技术创新得以延续,得到更好的平台进行发展。”

目前迫于市场‘壁垒’和资金窘境已经停工停产的万德风电仍保持着包括国内第一代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总工程师在内的10多人的研发团队,因为在李勇看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技术不应该被埋没和浪费。他告诉记者,他很羡慕几年前民营企业华创风能被央企大唐集团收购,一方面大唐集团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一方面华创风能在编制上将正式纳入大唐集团,成为其子公司,意味着华创风能在市场拓展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使其随后占据全国新增风电装机量前十几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积累得以保留和发展。

[pagebreak]

政府扶持推好最后一把,建立行业平台促“情投意合”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支持。在李勇的办公室整齐的摆放着11项市级科技创新的证书和报告,包括上海市政府立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兆瓦级稀土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与小批量生产》、市科委立项的《大型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研制》、上海市经信委立项的《近海风电场海上2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研制》等,累计扶持项目资金达到1900多万元。

但对于李勇而言,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固然很振奋,但在面对实际投入动辄数亿、资金流水需求相对扶持资金呈4-5倍的现实情况时,扶持资金则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李勇坦言更期待政府在创新技术上的孵化政策和资源支持能够更加“有的放矢”,“我们真的需要政府再来推一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孵化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就好比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整体的自动控制系统是这么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不缺世界一流的风电零部件制造企业,而是在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受限的情况下,缺的是能够把这些顶级零部件最有效地合成起来、符合水土的系统‘工程师’,而培养这样的工程师是需要调动各种资源来系统化地培育”。

对于培养这么一个国产化的世界先进水平的风机“工程师”,行业间早已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要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风电市场,明确合理的电价水平和电网建设等相关配套政策,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参与中国风电开发,形成规模化发展;其次要实现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供应链,要进行技术研发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供货能力;再次要整合资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品牌,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整合国内目前技术研发力量和资金,与风电场运行结合,对引进技术进行二次研发,开发出适用国内气候风资源特点的机组。

“期待建立风电行业的项目‘猎头’平台,通过行业机构对市场上优质的项目进行技术化等评估,汇聚起来成为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一个价值投资的机遇,这样可以让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政府扶持性项目拨款的同时,得到更加合适的技术投资机会,同时也让央企国企等行业龙头在创新型项目上多一些价值投资的选项,”祁和生期望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为中小创新风电企业助一把力。

去年开始,随着我国风电发展战略预期地位的显著提升,加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出台及风电上网电价下调等多项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落地,为风电设备产业链再度受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憧憬意味着希望,万德风电能否突破瓶颈,重新成为上海风电设备中民营企业的领头者,让媲美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驱永磁风能发电技术助力上海新能源战略成为期待。

返回 国际风力发电网 首页

风电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