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产业已经步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但是风电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距离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要全额收购还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要实现弃风限电的根本性转变难度很大
2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14年风电产业监测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风电实现并网发电量1534亿千瓦时、并网新增装机1981万千瓦,另据统计2014年风电建设投资993亿元,三项指标均实现增长,并位列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增长首位。记者在翻阅了历年数据后发现,继2011年之后,我国风电产业一改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2013、2014连续三年风电在发电量、新增装机、投资方面均实现稳步增长,“稳中有增”成为了当前我国风电发展的主旋律告别嗷嗷待哺,风电产业在经历了井喷式增长、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持续低迷、产业重整等一系列痛苦蛰伏后,是否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肯定,但强调产业所处的环境仍不乐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对记者表示:“我国风电产业已经步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但是风电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距离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要全额收购还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要实现弃风限电的根本性转变难度很大。”
调速后产业稳中有升
“评价一个产业是否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即每年装机增长与发电量增长是否匹配、装机区域布局是否兼具了集中与分散的同步发展、利用小时情况是否合理来综合判断。”中国电力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姜绍俊对记者表示。
追溯到“十一五”时期,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就开启了全速增长的模式,然而不久之后,产业极速增长带来的“症状”就逐一显现,并网难、产能过剩、制造企业无序竞争……这一状况在2012年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风电投资大幅消减31.8%,我国风电并网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16%,并网新增装机达到1285万千瓦,同比减少18.93%。新增装机和电源投资双双被拉回基准线,产业发展则步入良性轨道。2013年,风电并网发电量达到14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54%;并网新增装机达到1406万千瓦,同比增长9.4%。
2014年,风电并网发电量达到15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并网新增装机达到1981万千瓦,同比增长40.9%。
年新增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同步增长,还不能够完全地证明风电产业已经步入稳步增长的阶段,对于风电重点区域开发布局的考量也必须纳入其中。1月28日,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关于报送“十二五”第五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项目的通知》第二批,其中涉及天津、山东、河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重庆、江西、贵州、广东、广西、西藏、陕西等地区上报当地风电年度建设规模。目前,以集中开发和分散发展并重的布局正逐步形成。同时,为了应对不同地区的风资源的条件,我国风电制造企业紧跟发展步伐,不断推动技术进步,风机风速从7米/秒下降到6米/秒,甚至通过技术提升突破了风速5米/秒的极限。
市场化手段可根治限电难题
“如果说风电产业已经步入平稳发展的阶段,但是与上世纪80年代火电平稳发展相比,风电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原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杨校生对记者表示。
尽管现阶段可再生能源非碳的价值没有被体现出来,但是可再生能源与煤电等其他能源形式在市场竞争中的博弈过程是常规能源发展所不曾经历的。同时可再生能源在被认识与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的现实清晰可见。“风电产业正处于萌芽后的快速萌生阶段。由于各方面的压力,风电产业内部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革新机制,但是风电利用小时数仍然难以维持高值,主要是风电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恶劣。”杨校生表示。
据数据显示,自2012~2014年,我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1893、2080、1893小时。平均利用小时数低于2000小时,弃风限电带来的影响难以推脱责任。秦海岩对记者表示:“归咎于技术原因去指责弃风限电难以改善只是表象,探寻本质仍然是体制上存在缺陷。当风电与火电同时面临调度抉择的时候,可再生能源总是甘当弱者。特别是节能调度管理办法的一再推迟让《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条款没有用武之地。”姜绍俊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风电会持续地以高于平均速度的趋势来发展,利用小时数降低、弃风限电的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秦海岩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2015年要实现弃风限电的根本性转变难度很大。”可再生能源的间歇特性可以称之为造成风电平均利用小时低的原因,但不能够默许其成为弃风限电的借口。
“由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组成支柱电网,水电、核电、煤电作为有效补充。”这一超前的能源发展思路早年由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提出,时至今日这一构想仍然难以实现,但是通过多年的摸索证实他所提出的观点长远来看是正确的。
“能源的主力、补充由电网调度来协调解决,而由于电网调度给常规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造成的限电损失都应该按照商业化的方法来解决。限电损失必须通过第三方,即电网调度、储能设施来解决。”杨校生对记者介绍解决限电问题的根源所在。
“峰谷差的问题、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问题完全可以用电力市场的方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