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从热火朝天的投资到一落千丈的价格,中国风电行业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大起大落。目前随着风电组建和整机价格的回升,“窝冬”已久的风电行业或有望谷底回暖。
再加之最近国家能源局将《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上报至国务院,宣称将重点解决风电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的问题,这让饱受弃电之苦的风电行业看见了曙光。
然而笔者认为,制约风电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此之前,一纸政策公文很难扭转整个局面。
毫无疑问,与光伏业相同,风电行业头上一直悬着产能过剩的利剑。因为过去清洁能源一度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紧密相连,导致了资本对于风电趋之若鹜,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为恶性价格战埋下了隐患,并在2012年最为显著地爆发出来,导致风机行业整体巨亏。
除了众所周知的产能过剩以来,危险的融资结构也是风电行业的软肋。
就风电行业而言,一个广为流传的数字是,2011年全国风电弃风限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亿元左右,而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百亿元以上。
一位来自私募投资的人士曾经告诉笔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国家,中国30%的装机容量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对于资本而言,弃电30%就意味着项目亏损、无利可图,这也是为何风投私募并不青睐风电行业的根本原因。
而与此相对,却是风电行业巨大的投资额。笔者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域的投资额共计4267亿元,其中风力发电投资份额最大,达到47.5%。
其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就风电行业而言,风机及风电场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动辄上千万元。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如果观察2011年我国风电融资的结构图就会发现,来自中央财政补贴和风投私募的资金几乎为零,而风电行业最大的融资渠道来自于银行行情 专区贷款,占据整个行业的80%以上。
这种高度依赖于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也为整个风机行业埋下了隐患。光伏业就是前车之鉴,当价格下降、库存高企时,银行首先收紧了对光伏企业的贷款,导致整个行业的资金链出现了危机,迫于还款压力,曾经的光伏巨头尚德电力行情 专区不得不宣告破产。
最后,在用户侧风电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最典型的就是电网企业对于接收风电的“心不甘、情不愿”。
这与我国的地理结构相关,西部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东部却是用电大户,远距离输电无论对技术还是资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重要的是,因为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电网接收风电必须配套建设调峰电源,但风电的收益相当微薄,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注定了风电行业成为“弃电”大户。
因此,如果想借助政策利好让风电行业谷底回暖,则需要系统性的结构设计与配套政策支持。比如欧洲近年来提出“统一结构、统一技术”的口号,一直在投资电网项目,这种可再生能源跨区输送的模式就值得中国借鉴。
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出台电网公司和用户承担可再生能源消纳义务的配套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强制电网接收、地方政府强购买、用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风电行业最根本的消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