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电网 » 风电要闻 » 正文

风电产能过剩超50%大型厂商海外遇阻

日期:2012-08-07    来源:和讯网  作者:本站整理

国际风力发电网

2012
08/07
14:1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风电

    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风电设备厂商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希望通过出口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但是旋即遭遇到了“双反”大棒。

    “现在的困境是风机制造厂商盲目扩张导致的。”中国风能协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估计在30吉瓦(GW)~35吉瓦之间(1吉瓦=100万千瓦),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

    过剩越来越严重

    2009年,国家在将风电设备列为九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时,这个行业的过剩情况远没有今天严重。

    当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3.8吉瓦,年同比增长124%,不过这一年开始,行业新增装机结束了三年连续翻倍的高速增长。

    当时国家发改委预测,2009年,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吉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吉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国家当时出台的文件称,将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同时,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但是何为盲目扩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也为80多家厂商大规模扩张产能提供了机会。

    光大证券分析师周励谦称,三年以后,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已经攀升至30吉瓦~35吉瓦之间。而201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不仅没有进一步增长,反而首次出现负增长,含中国的全球新增装机增速低于不含中国的全球新增装机增速。

    2011年新增吊装风机装机容量17.63吉瓦,同比下降6.9%。根据国家能源局所核准的项目预计,2012年约新增装机16.62吉瓦,进一步减少6%。按照这一市场需求预测,国内风电市场过剩50%以上。

    由于过去几年利润驱使,所有厂商都在大规模扩张,其中大型厂商扩张也非常迅猛。以金风科技为例,根据本报统计,公司目前的产能达到6吉瓦以上,但是2011年风力发电机销量只有3.1吉瓦。中金公司分析师甚至预计,今年其实际交付量只有2.7吉瓦。

    这也意味着,金风科技的产能利用率只有一半。

    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风机价格最近几年大幅下滑。短短4年间,风电机组单位千瓦报价也从7000多元降到了3000多元,从之前的供不应求很快就变成了严重供大于求。

[page_break]

    中国风能协会上述专家告诉本报,市场需求下滑与风电行业弃风严重有关,2011年,全国预计约有1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电量由于电网调度限电原因被限发而损失,占总装机容量的16%左右,其中甘肃限电比例最高,为25.25%,内蒙古和吉林分别为23.10%和21.02%。

    海外拓展遇阻

    受风机价格大幅下滑、市场需求萎缩影响,过去几年,风机制造厂商利润大幅下滑,有的厂商甚至出现了亏损。

    以金风科技为例,这家公司从2007年至2011年,毛利率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分别为29.5%、24%、26%、23%、14%,分析师预计今年可能下滑至10%。

    由于国内市场呈现下滑态势,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型厂商不得不加大海外市场的渗透力度,以缓解国内过剩的产能。

    目前,国内风机商出口很少,金风科技海外收入占9%,华锐风电海外收入占比更是只有1%。

    金风科技副总裁、董秘马金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入拓展海外市场是公司今年积极应对行业及市场变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也曾表示,公司未来5年海外市场的营业额要超过该公司总收入的30%,力争达到50%。

    周励谦认为,目前,风电厂商在市场策略上的突破主要是出口,但是对于整机厂商而言,直接出口对业绩的贡献甚微。他认为,国内厂商在海外要面对ABB、VESTAS和GE等行业巨头,缺乏竞争力,同时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掣肘。

    7月26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涉案应用级风电塔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20.85%~72.69%的临时反倾销税。今年5月30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初裁对中国输美涉案应用级风电塔产品征收13.74%~26%的临时反补贴税。

返回 国际风力发电网 首页

风电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