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风电产业不仅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技术实力上也具备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未来,如果能继续依托国内稳定的市场拉动,我国风电将引领全球行业发展。而近两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开始凸显,并网瓶颈难解、弃风限电不断扩大、装机规模减小、企业利润下降。一时间,行业能否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被不停拷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首先是风电消纳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弃风超过100亿千瓦时,东北和西北的部分省区弃风都超过20%。风电的消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风电发展的最大障碍。然而,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看,10%,15%,20%等人们反复“预言”的电网消纳风电的上限已经被现实证明都可以突破。丹麦风电已经连续几年在全年电量中占比超过20%。在与中国风电开发模式类似的西班牙,2011年全年风电占比也达到 16%。我国也有非常好的例子:截至3月底,蒙西电网风电总装机为890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的21.32%,已经成为第二大主力电源。从今年3月29日开始,连续16天日平均上网电量超过蒙西电网总供电量的25%,短时间超过30%,且电网运行稳定。国外很多研究也表明:电网能够接纳大比例的风电,制度和市场机制才是关键。我们面临的接纳难题,也同样要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电力体制,并通过利益调整,鼓励和引导电力系统所有参与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潜力,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其次是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作支撑。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在实施中,政府所审批的项目数量,每年新增约1500万千瓦,足可以支撑行业发展。
其实,项目数量并未减少,但目前的问题是项目因种种原因而延缓开工。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电网检测要求对风电场并网和新项目开工的影响。由于国内低电压穿越检测资源紧缺、检测周期长,风电并网检测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大量设备制造企业和完成相关改造的风电场需要排队等待检测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将影响行业正常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多方参与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和适度的标准,增强相关能力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资金紧张是导致项目开工延缓的又一原因。2011年,银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企业贷款困难。加之煤炭价格暴涨,作为风电开发投资主力军的五大发电集团,亏损严重,被迫减少风电投资。此番情况与并网问题叠加,严重影响了风电场工程建设进度。解决这些问题既要仰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又要拓宽风电行业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再次是关于过度竞争问题。原则上讲,一个市场化的产业,过度竞争可以加速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使技术先进、质量过硬、服务优质的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最终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但是,我们所谓的“过度竞争”好像并未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其实质是“竞争不足”造成的一种无效竞争状态。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四:一是市场机制不够健全,设备招标采购等环节缺乏应有的公平、公正、公开。一些关联交易也阻碍了公平竞争;二是质量信息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甄别依据,导致劣币驱除良币;三是风电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被政绩和利润追逐的热点,尤其为具有强大的金融、土地、政策等资源优势的央企所青睐,大量非市场化因素的侵入使得行业内公平竞争失效;四是地方政府以“资源换产业”的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企业产能无奈地“被扩张”,更使一些效率不高的企业可以“偏安一隅”,在非开放性竞争环境中得以长期生存。因此,无论是面对市场增量放缓后的发展落差,还是“过度竞争”背后的“竞争不足”,解决之道恐怕都不是依靠行政手段制约竞争,而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体制,真正杜绝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创造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初期,都将遵循波动上升的轨迹。风电作为崭新的事业,在前进中遇到诸如观念、体制、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是正常现象。上述“难题”并非无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风电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增长期。风能,依然是我们的希望之源。